最近群成员对孩子教育问题,又有了新看法。
学龄期的孩子,有许多类似以上小朋友的行为,希望自己的表现得到家长的肯定,渴望展现自己的才能。
孩子希望家长的表扬并非虚荣心作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进入学校后,开始便开始接触社会,孩子的越来越能清楚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对于自己的价值感也有了需求。父母作为家庭一个权威的象征,获得父母的肯定,对于孩子人格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
提倡多表扬孩子的行为,带给孩子的是积极正面的评价,合适范围内的表扬,会让孩子从小建立起足够的自信心。
有表扬就有批评,这位老师对孩子采取的方式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那么这种方式是否合理呢?
负面的批评体验绝对是不太好的,但我们仍然需要批评。这对于孩子来说,并非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人在成长过程中要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同时要学会反思自己的行为,告诉孩子他哪里不足,有什么缺点,正是给孩子一个改正自己的机会。在批评的方式上尽量采取温和的、理性的方式,让孩子真正认识到哪里不好,为什么不好。
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儿童个体在学校面临巨大的挑战。他们不仅要努力掌握学校要求学习的大量知识,还要找到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他们越来越多地在团体活动中与其他人合作,以及在不同的社会团体和角色之间切换,包括老师、朋友和家庭的关系。
在孩子生活中起指导作用的老师和家长,更应该讲究方法,不能采取以上极端的方式来方便自己管理。6——12岁的孩子,正处在埃里克森把阶段理论中的“勤奋对自卑阶段(industry-versus-inferiority stage)”其特征是儿童为了应对由父母、同伴、学校以及复杂的现代社会提出挑战而付出的努力。
如果成功度过勤奋对自卑感,儿童就会像卡尔谈论建造经历时那样拥有一种掌握感和数量感,并伴随逐渐增长的能力感。而另一方面,如果通过这一阶段有困难,儿童就会有一种失败感和自卑感,随后可能在学业追求和同伴交往中退缩,表现出较低的兴趣和取胜动机。
儿童中期勤奋感的获得对他们的将来有着持久的影响。例如,有研究为了考察儿童期勤奋、努力工作与成年期行为的关系,科学家对450位男性被试从儿童早起开始进行了长达35年的追踪。
结果发现,那些儿童期最勤奋、最努力工作的被试,他们的成就感高,拥有高自信心,成年后在他们的职业成就和个人生活方面也较成功。事实上,儿童期勤奋与成年期成功之间的关系比智力或家庭背景与成年期成功的关系要密切得多。
或许你采用的正是对孩子表扬加鼓励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是可持续性的,但是各位可爱的家长,如果孩子本身的性格就已经十分自信开朗了。
但凡事都有度,健康的人格是受的起表扬也经的起批评的,对于孩子,我们还是需要边观察边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
我是可爱的分界线
最近瀚思心理,又在搞事情
我们,请来了 罗永浩
对的,就是那个总是上头条的罗永浩
至于和他聊了什么
要等到4月13日
才能揭秘!
赶紧关注,抢板凳!
听说,还有礼物送
总策划:刘滢
编辑:顾虹佳
视觉设计:伍茜
如果您遇到了困惑或者有故事想要分享
欢迎在后台留言或发送至ella0620@foxmail.com
我们会给你心理学的视野和答案
我猜你可能会喜欢?
《世界上不只有熊孩子,还有熊爸爸》
《职场女性如何打碎透明天花板?》
《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一个会好好说话的家庭》
《婆婆,我没必要对你那么好!| 心理想什么》
《谈什么起跑线,先让你的孩子不惹人厌!》
《爸爸们这样做,你孩子以后一定不炫富不炫酷就炫你!》
《孩子,我希望你善良,但我害怕你总想做个“好人”!》